自手机诞生起,它可能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就被提了出来,对一部将被弃用的手机来说,部分元器件尚可重新利用,特定款式的外壳却是一个难题。从工程塑料到形形色色的金属,都对环境有相当的污染,而且随着手机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这一问题必将变得越来越严重。据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数据,2005年全球手机销量较2004年增长了21%,达到8.166亿部,该公司预测全球手机年销量到2009年将突破10亿大关,届时地球上将有26亿手机用户。高速的增长不仅来自新用户持续增长的旺盛需求,老用户的更新换代也在大力推波助澜。
在全球劲刮“绿色风”的背景下,手机生产商正将手机外壳的环保问题提上首要关注日程。好消息是,材料厂商们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随着可用于手机外壳的
生化塑料(可完全
降解材料)在技术上的突破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可以“放进嘴里啃一口”的绿色手机必将越来越多,它们将先成为环保主义者和时尚青年的新宠,继而得到普遍的推广。
NEC先行一步 在今年上半年NEC与Unitika公司共同宣布,开发出了可用于手机外壳的增强型
生化塑料,而且NTT DoCoMo已将这种环保材料用于其新款手机FOMA N701iECO的外壳,并在日本上市。
NEC表示,近年来全球变暖和能源枯竭等问题日益引起重视,为此,以生物原料为基础的
生化塑料,例如从玉米等谷物中提炼加工的聚乳酸(PLA),已逐步成为一种能替代常规石油化工塑料的新材料,并正在得到推广应用。
然而,由于普通的PLA材料受到耐热性和强度方面的限制,很难应用于电子类产品的生产和加工。NEC通过在PLA中添加洋麻纤维,成功地提高了PLA的耐热性和强度,并通过与Unitika公司的合作,提高了材料的耐久性。随着特性的不断增强,这种环保型新材料已在电脑制造中得到应用。同时,两家公司通过进一步研究,对该增强型
生化塑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包括:通过使用Unitika的“TERRAMAC” 聚乳酸提高新材料的防潮性、通过添加NEC开发的生化增韧剂和增强填料提高新材料的抗撞击性,以及通过双方联合开发的添加剂来提高新材料的铸塑性等,使其成为可以用于手机外壳的制造原料。
这种增强型
生化塑料含有高达90%的生物质元素,“已达到同类电子设备制造原料的最高水平”,NEC表示,“优秀的抗撞击性、铸塑性和耐热性是作为手机外壳制造原料所必备的材料特性。”
环保材料厂商将大有可为 事实上,材料厂商们一直在努力。其中一个最有趣的例子,是荷兰Pvaxx技术公司开发的聚乙酸乙烯酯材料被英国沃威克大学的克里·科万博士用来制作了一款手机外壳,报废时,该外壳能在土壤中快速完全降解,对环境不产生影响。富有想象力的科万博士还在该外壳上嵌入一个小窗口,内置一粒向日葵种子,当外壳开始在土壤中分解,释放出的硝酸盐就成为养分,能帮种子发芽,开出一朵向日葵来。
以全
降解材料制成的手机外壳、塑料袋、光盘、建材等等工业品,过去由于成本高于传统材料,只为环保人士青睐,但石油价格的持续上升,使得传统塑料制品的成本也在直线上升,环保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价格鸿沟不断合拢,未来必将会有更多对环保材料的需求。据壳牌石油公司估计,21世纪的前50年,"绿色生物产业"将提供世界化学品和燃料的30%,世界市场份额达到1,500亿美元。
近年来全降解生化材料生产方面的技术取得不少突破,使得成本有了进一步的降低。同时,由于转基因高产作物大规模种植,作为“绿色材料”主要原料的淀粉和植物纤维的价格有了大幅度的下降,生产规模的上升使得绿色材料的生产成本显著下调。
中国的材料厂商亦有所动作。同济大学和上海新立微生物公司合作的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和销售用于制造绿色材料的PLA。该公司计划投资超过1亿人民币,目前已经建成百吨级中试线,未来计划建设万吨级生产线。――还有更多厂商也加入了这新一波的产业。只要上游材料厂商动起来,中国大陆绿色手机外壳的产业链即已开始了其发展之路,其进展值得手机厂商们密切关注。